层次分析法

层次分析法是系统分析的工具之一,由美国运筹学教授Saaty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。该方法将人的思维过程层次化、数量化,并用数学方法为分析、决策或预报提供定量依据。这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。

判断矩阵

$a_{ij}$的意思是,与指标j相比,i的重要程度,当i=j时,两个指标相同,因此同等重要记为1。

$a_{ij}$>0且满足$a_{ij}$×$a_{ji}$=1,我们称满足这一条件的矩阵为正互反矩阵,若正互反矩阵满足$a_{ij}$×$a_{jk}$=$a_{ik}$,则我们称其为一致矩阵。一致矩阵各行(列)之间成倍数关系。

在使用判断矩阵求权重之前,必须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。

一致性检验原理:检验我们构造的判断矩阵和一致矩阵是否有太大差别。

n阶正互反矩阵A为一致矩阵时当且仅当最大特征值$λ_{max}$=n,且当正互反矩阵A非一致时,一定满足$λ_{max}$>n。

一致性检验

第一步:计算一致性指标CI

第二步:查找对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

实际运用中,n很少超过10,如果指标个数大于10则可考虑建立二级指标体系。
(1)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怎么计算来的?
RI的值是这样得到的,用随机方法构造500个样本矩阵:随机地从1~9及其倒数中抽取数字构造正互反矩阵,求得最大特征根的平均值$λ^{‘}_{max}$,并定义

第三步:计算一致性比例CR

如果CR<0.1,则可以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;否则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正。

一致矩阵计算权重

举例:

景色苏杭北戴河桂林
苏杭124
北戴河1/212
桂林1/41/21

苏杭=1/(1+0.5+.25)
北戴河=0.5/(1+0.5+.25)
桂林=0.25/(1+0.5+.25)

判断矩阵计算权重

算术平均法求权重

  • 第一步,将判断矩阵按照列归一化(每一个元素除以其所在列的和)。
  • 第二步,将归一化的各列相加(按行求和)。
  • 第三步,将相加后得到的向量中每个元素除以n(行数或列数)即可得到权重向量。

    几何平均法求权重

  • 第一步,将A的元素按照行相乘得到一个新的列向量。
  • 第二步,将新的向量的每个分量开n次方。
  • 第三步,对该列向量进行归一化即可得到权重向量。

    特征值法求权重

    一致矩阵有一个特征值为n,其余特征值均为0。
  • 第一步,求出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以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。
  • 第二步,对求出的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即可得到我们的权重。

    层次分析法步骤

    层次分析法第一步

    将问题条理化、层次化,构造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。分析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,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(目标层、准则层、方案层)。层次结构图要放在论文中。

    层次分析法第二步

    比较同一层次元素对上一层次同一目标的影响。 采取两两比较的方法,求出它们对于同一目标的重要性的比例标度,标度等级为1到9的整数以及1到9的倒数,构造两两比较矩阵(判断矩阵)。

1~9标度的含义为:

1两个元素同等重要
3前者稍重要
5前者明显重要
7前者强烈重要
9前者极端重要

2、4、6、8分别为以上的中间值。

层次分析法第三步

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,并进行一致性检验(检验通过权重才能用)。在比赛中建议三种方法(算术平均法,几何平均法,特征值法)都使用。

层次分析法第四步

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,并进行排序。

层次分析法局限性

决策层(方案层)不能太多,太多的话n会很大,判断矩阵和一致矩阵差异可能会很大。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表格中n最多是15。

在论文写作中,应该先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,然后再计算权重,因为只有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,其权重才是有意义的。只有非一致矩阵才需要一致性检验,如果判断矩阵本身就是一个一致矩阵则无需进行一致性检验。